汕头融合创新侨通四海文化强市奋楫笃行
融合创新,连接海外华人,以世界文化强城,努力奋斗
文/羊城晚报记者 赵英光 张晓仪 通讯员 山轩
汕头位于韩江、榕江、廉江的入海口。 古代这里是沿海冲积地。 明代称“沙山”或“沙山坪”。 清朝雍正年间称汕头。 汕头作为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海滨走鲁”之称,这里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里碰撞、融合、互补彼此勤奋、聪明。 汕头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升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弘文化、展示形象”的使命。 通过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繁荣优质创作,优化文化服务供给。 推动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服务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汕头力量。
美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创建美食之城推进三大工程...
炭烤螺蛳、潮汕冰鲜、潮汕卤水、牛肉丸……6月11日晚,在广州从都国际庄园,“2022年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汕头主题日”活动隆重举行餐桌上,地道正宗的潮汕美食精致典雅,色、香、形俱佳,令受邀的外宾兴奋不已,赞不绝口。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美好的回忆,缩短了情感的距离。 据悉,“2022年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是分阶段推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美食、展示各国独特传统文化和习俗、促进各国人民互学互鉴的国家或地方主题日。全球文明。
汕头美食打响了文化节的“第一枪”。 邀请陈金全、蔡振荣、高廷元等潮汕顶级厨师现场演示潮汕菜烹饪技艺,让在场嘉宾体验潮汕菜的独特风味,领略汕头饮食文化,了解汕头。 风土人情还可以加强潮汕菜与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用传统风味承载世界情怀。
有潮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美食。 潮汕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的一个分支,具有“百吃不厌、百吃不厌”的特点。 以其选料考究、刀工精细、烹调多样而闻名。 汕头作为著名侨乡,享有“中国潮菜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城市”的美誉。 具有淡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健康等独特的风味。 潮汕菜从这里传播到海内外,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中华美食代表之一。
“希望通过参加这次美食文化节,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让潮汕菜与国际接轨,让国际友人品尝我们的美食,了解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好地提高潮汕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汕头称。 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还设置了潮阳剪纸表演、潮阳美食点评、汕头文化展区,全面推介汕头美食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潮汕美食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目前,汕头拥有众多著名美食餐厅、名厨、特色美食,拥有国家级、省级各类餐饮企业4万多家。 拥有餐饮名店近50家,餐饮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100多名名厨荣获国家和广东省烹饪荣誉。
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得益于汕头近年来持续实施的“粤菜名厨”项目——汕头把扎实推进“粤菜名厨”项目作为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保障民生:有“人”,有“菜”,有产业,有文化,用美味“煮”出独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擦亮汕头饮食文化品牌。
近年来,汕头不断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推进“粤菜大师”、“广东技师”、“南粤家政”三个工程。 累计培训人员25000余人,就业创业13000余人,建成城市。 批准省市级“潮菜大师”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乡村培训基地,大力促进就业增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其中,在“粤菜厨师”人才培养和企业激励制度方面,汕头市先后印发了《汕头市推广“潮汕牛肉”粤菜小吃品牌实施方案》和《汕头市粤菜厨师认定实施方案》。星级“粤菜名厨”等助力汕头成为美食名城、国际美食地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具有潮汕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汕头美食更好地与世界接轨。
文化赋能特色产业
预制菜肴、纺织服装、创意玩具……打造新增长极
潮汕菜被誉为“中华第一菜”。 在熟食新风尚和RCEP背景下,汕头依托深厚的饮食文化,大力推广红烧狮头鹅、牛肉丸、水产等潮汕经典美食。 食品工业产品,抢占万亿级备菜赛道。
近日,《汕头市加快潮汕烹调菜产业发展办法》正式印发,出台21条具体措施,用实际行动推动汕头烹调菜产业发展,继承和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推动汕头市烹调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 融合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汕头调理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其中,以文化赋能调理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尤为引人注目:汕头市将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潮汕特色调理食品文化城(街),传承和发展潮汕特色调理食品文化城(街)。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深入挖掘备菜行业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讲好潮汕菜故事; 开发潮汕菜熟菜文化创意产品、熟菜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线路,带动特色熟菜礼品销售,逐步形成“现代农业+饮食文化+休闲旅游”全产业链。
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寻根、塑造灵魂,更在于结合自身实际,赋能产业发展。 目前,汕头正积极统筹艺术教育、文化阵地、艺术院校、艺术创作等资源,推动汕头文化创意转化、创新发展,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与“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推动“动漫+玩具+游戏+影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印刷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数字创意产业繁荣发展,鼓励文具礼品集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增长极。
5月28日至30日,集品牌推广、文化传播、展示交流、高端论坛、趋势发布于一体的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在汕头举行。 这场以“中国趋势·世界产品”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让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在海内外客商的瞩目下绽放光芒,还收获了47.3亿元的意向订单,吸引了数十位行业专家和嘉宾前来参加。学者、企业巨头等“最大大脑”汇聚智慧,为行业未来建言献策。
在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道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产业也被赋能。潮汕文化的“福”。 接下来,玩具创意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澄海。” 汕头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玩具生产基地之一,现已成为中国三大工艺玩具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造型设计、原材料供应、模具加工、零部件制造、装配成型、包装为一体的综合制造基地装饰、动漫产品、展览贸易、销售和运输等专业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互补的产业集群正逐步向创意文化、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等多元、高端维度迈进。
汕头基于雄厚的产业积累和创新实力,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数字创意与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加速融合、相互赋能。力争用五年时间,推动玩具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也将于近期在汕头举行,主题为“汇聚数字资源、汇聚海外华人,共创数字经济新发展”。创造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先行区”。 之所以选择汕头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不仅是因为汕头拥有丰富多元的产业集群、侨乡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更因为汕头具有成为创新发展重要枢纽的无限潜力。未来中国的数字经济,这有利于汕头的进一步发展。 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发展特色优势文化创意产业。
以非物质传承的形式创新
潮剧、华侨、戏曲相得益彰,演出和市场引人入胜。
非遗物品展示巡游、美食非遗集市、非遗购物节及非遗大师拍卖会、潮剧潮乐表演、非遗论坛、非遗法律宣传…… 11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由汕头市委宣传部指导、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暨展示系列活动在汕头文化地标公园启动。
当天,南栀醒狮、双咬鹅、朝阳营歌舞、鲤鱼舞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千年,在古骑楼街区“走遍大街小巷”,舞动得惟妙惟肖。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见人、见事、见生活”,真正让“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民共享”。 除了非遗技艺展示外,市民和游客还可以现场体验传统美食,与传承人互动,体验非遗技艺。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综合保护优势。 近年来,汕头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汕头市“潮汕非遗” “文学人才街”正式开业,搭建了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整个小公园开放区域的保护和振兴,为当地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去年10月,汕头建成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重点展示汕头、潮州、揭阳三地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广东省名列前茅。 今年,汕头市有1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是海内外潮州人民熟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汕头市广东潮剧院是潮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代表单位。 近年来,汕头通过立法保护、举办培训班、联手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海外潮剧传承中心等方式,加强对潮剧的保护和传承。 以戏曲为媒介、桥梁,充分发挥潮剧凝聚侨胞的作用。 用乡音凝聚乡愁,有力推动了潮剧文化乃至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为海内外潮州人架起了更紧密的文化“心连心的桥梁”,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外交往和中外人文交流。
广东潮剧院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对外交流等方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推出了《李商隐》等一大批具有优秀思想艺术品质的艺术佳作,并涌现出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 林雁云和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
作为潮剧表演艺术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轩秋退休后,势必成为潮剧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领军人物。为了传播潮剧文化、传授潮剧传统。 艺术与培养新一代潮剧人才。
汕头因侨而兴、因侨而兴。 在汕头的历史背景下,“华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侨批档案,是侨乡对外开放、侨胞与祖(籍)国血脉相连的真实记录。
“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人、海外侨眷、华侨批文化研究人员等五个方面,都‘动’了!” 汕头市档案馆侨分馆(乔比亚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告诉记者,近年来,汕头积极做好收藏、保管、抢救修复、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侨批档案整理和宣传推广。 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收藏原籍侨批最多的国家档案馆,馆藏侨籍文献7.8万余份,是2020年12月馆藏的一倍多。
除了馆藏实物数量的增加外,乔皮文物博物馆在促进乔皮文物的振兴和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 据林清溪介绍,在完成侨批文物馆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汕头市档案馆还在档案馆举办了“潮汕侨批档案展”,凸显“时间跨度长、地域广”的特色。覆盖面广、族群丰富、时代印记清晰、红色痕迹明显、批次数量大等特点,进一步发挥华侨批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特殊价值,促进全社会诚信建设,让侨批文化“走出去”“活起来”。